如何搜集就业信息、并判断其真实性

发布日期:2015-03-25 15:57:25.0 信息来源: 浏览次数: 作者:leon

 一、搜集哪些信息

1)就业政策和相关规定

第一、了解国家就业方针、原则和政策及相关的就业法律法规。

第二、地方的用人政策。如杭州市及各区招聘的政策、人事代理政策、落户政策等。

2)就业市场供求信息

第一、当年毕业生总的供求形势,即本地区与自己同时毕业的学生有多少,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多少,是供大于求,还是求大于供,或者两者基本平衡,哪些专业紧俏,哪些专业供大于求。

第二、用人单位的信息。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,经营范围,企业历史文化等等。

二、从哪里搜集

1)学院就业办。学校收集的信息都会及时传至各系,或发布在学校就业网的招聘信息栏中。

2)通过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、人才服务机构及其组织的有关活动获取信息。

3)通过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就业指导机构搜集。这些主管部门主要是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、人事厅及各市的教育局、人事局。

4)通过网络、报刊、广播、电视等媒体。

5)实习、社会实践、社交等活动。

6)亲朋好友。通过家长、亲戚、朋友、老师、同学等渠道来获取就业信息。

7)通过黄页掌握各单位地址、电话,通过打电话、写求职信或登门拜访获取用人信息。

三、信息搜集的方法

1、全方位搜集法。把与你的专业有关联的就业信息统统搜集起来,再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整理和筛选,以备使用。

2、定方向搜集法。根据自己选定的职业方向和求职的行业范围来搜集相关的信息。

3、定区域搜集法。根据个人对某个或某几个地区的偏好来搜集信息。

四、如何筛选信息

在筛选这些信息时应把握以下原则:

1)掌握重点。将收集到的所有就业信息进行比较,初步筛选之后,把重点信息选出,标明并注意留存,一般信息则仅做参考。

2)适合自己。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,毕业生应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。

3)注意信息的时效性。搜集到就业信息后,应适时使用,以免过期。

4)确定信息搜集范围时不能局限于“热门”单位,和周边较近的地区,这样一来,会大大降低就业的成功率。

五、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

(一)虚假就业信息基本特征

1、公交车站、大马路、广场等一些公共场合粘贴的招聘小广告;

2、门槛低、薪酬高、设置责任底薪,必须完成规定业务额;

3、莫名而来的就业机会;

4、要求毕业生交纳数额不菲的工作保证金;

5、不透露公司的名字或者名字像化名,公司的基本资料不完整,找不到地址等。

(二)就业“陷阱”的形式

1、以招聘为名骗取钱财:身份证号码或复印件、以此骗取求职者信用卡号、银行账号、照片等倒卖个人隐私的生意。

2、以招聘为名盗取信息:以招聘方式收取报名费、抵押金、培训费、服装费等,钱骗到手就人去楼空。

3、以招聘为名获得劳动力及成果:通过高职、高薪等条件来诱骗劳动力,其实行政经理等于打杂工。

4、以试用期为名榨取劳动力:利用试用期与签约时间的时间差,来榨取劳动力。

5、以霸王条款克扣毕业生:用人单位通过苛刻的条件来剥夺毕业生的既得利益。

6、以培训为名骗取培训费:以高薪就业、保证就业之类的机遇进行岗前培训,但培训结束仍然不能工作,或者安排的工作根本不适合大学生,逼迫自己违约。

(三)如何应对招聘骗术

1、应该进入信誉度高的专业人才网站应聘,如各教育部门的官方网站;

2、拒交各种名义费用。凡是附加了报名费、考试费等条件的招聘信息,一定要高度警惕。

3、不要随意公开重要信息,求职者在填写网络求职登记表时,不要到处填写自己的求职信息,更不要轻易公开个人的重要信息,尽可能作一些必要的保留,特别是自己的家庭住址和家庭电话最好不要填写,只留电子信箱联系即可。

4、不轻易许诺马上去外地工作,不论其待遇多么好。只有掌握了这家单位的真实情况,证明其可信之后,才可以去工作。了解单位情况的方法有:通才自己应聘单位所在城市的熟人,去打听这家单位的情况,或者通过工商部门、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核实单位的真实性。

5、不要将重要证件作抵押,尤其是身份证、毕业证等。

6、多种途径了解公司背景,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。

7、签订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或者劳动合同时,一定要注明双方谈妥的福利、保险、食宿条件等,毕业生与用人企业签合同时要三看: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,否则所签合同无效;二看合同字名是否准确、清楚、完整,不能用缩写、替代或含糊的方式表达;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内容。

8、接到陌生单位打来的电话时,要详细了解对方的情况,如对方名称、经营范围等,进行核实后再作决断。

9、发觉被骗要及时报案。